2000年10月12日 20:00
澳门文化中心小剧院
节目表
弦乐六重奏 (选自《随想曲》),作品85
理查德.施特劳斯 (1864 - 1949)
稍快的行板
A大调弦乐六重奏,作品48
德沃夏克 (1841 - 1904)
中快板
杜姆卡
孚利安特舞曲
终曲
休息
G大调弦乐六重奏,作品36
布拉姆斯 (1833 - 1897)
不太快的快板
谐谑曲
柔板
稍快板
小提琴:王晓东
伊泰.夏皮罗
大提琴:爱德华.埃伦
阿列克西斯.杰尔拉区
中提琴:科斯登.强森
拉切尔.夏皮罗
美国协和室内乐团
理查德.施特劳斯:
弦乐六重奏(选自《随想曲》),作品85
这部独特的“作品中的作品”揭开了施特劳斯最後一部歌剧 —— 独幕歌剧《随想曲》(1940-1941)的序幕。歌剧的主要人物 ——
作曲家弗拉芒特与诗人奥利维尔正在讨论歌剧中的剧词与音乐相对价值的问题,这正是施特劳斯感兴趣的话题。他将这部弦乐六重奏称为“一部谈话作品”为歌剧的背景音乐。弗拉芒特观察着他的雇主和情夫
—— 伯爵夫人玛德莱娜,以便判断她对自己作品的反应。
如果在舞台上就写作论写作,就作曲论作曲,难免会沉闷枯燥,而《随想曲》却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保尔.霍斯列在他对於费城乐团成员最近上演这部六重奏所作的评论中,将《随想曲》称为“作曲家最得心应手、毫不费力的旋律化戏剧作品”,这一论断得到了作曲家本人的证实。他将该作品称为“又一部毫不冗长乏味的《玫瑰骑士》”。
研究施特劳斯的学者麦克尔.肯尼迪说在他的歌剧音乐中,“没有一部比这部六重奏更精致、更透明、更优雅、更富於变化……”在关於歌剧中剧词与音乐重要性的争论中,最终获胜的似乎是音乐,肯定是音乐。
德沃夏克:A大调弦乐六重奏,作品48
A大调六重奏是体现德沃夏克卓越之处的一个典范。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斯拉夫气息,同时又折射出娴熟的作曲风格。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主题安宁而柔和,展开部采用缓急法,或弱拍的节奏型,然後是重现主题温柔的再现部。
第二乐章使用了德沃夏克所喜爱的杜姆卡,这是一种悲歌性质的斯拉夫民谣,它在速度上的快慢为作曲家提供了偌大的表达自由。在这里,德沃夏克使用慢速的吉普赛波尔卡,与亲切及富於表现力的吉普赛摇篮曲交替出现。
第三乐章是不太狂热的孚利安特舞曲,带有一段三重奏,似乎是他的斯拉夫舞曲的回响。最後一个乐章由在b小调与A大调之间往复的六首变奏曲构成,并带有一段D大调比较明朗的中间段落。和声的展开是始终如一的,而旋律的展开则带有探索性。结尾部份是一段速度加快的乐段,一浪又一浪把音乐推向令人兴奋的境地。
布拉姆斯:G大调弦乐六重奏,作品36
G大调六重奏具有沉思性和多元性,同时又保留了布拉姆斯前一部六重奏曲的某种明朗性。布拉姆斯在对自己的出版商描述这部作品时,说它和第一六重奏同样具有欢乐的性质。但我们大可怀疑这些话的严肃性,因为布拉姆斯进一步又嘲讽地评论道:“这种作品是很难获得民众赏识的。”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唐纳德.托维爵士曾将这首第二六重奏曲称为“布拉姆斯全部较大型作品中最微妙的一部”。柯贝特也不吝赞美之辞。他评论道:“慢板乐章具有非凡的伤感力,它的阴影彷佛是日蚀时分的景象,日冕和星光在这时出现。”该乐章最後的变奏「笼罩了一切,就像天空上所有的云朵都聚集在地平线,发出眩目的白光。”尽管这些评论是在过去写下的,但它对布拉姆斯的评价却不会过时。
第二六重奏写於1864至1865年间。有时,它另有一个副标题:“阿伽莎”。阿伽莎.冯.赛博尔德是遭布拉姆斯遗弃的一名女子,遗弃的原因是布拉姆斯讨厌结婚。“我爱你,我一定要再见到你,但我不能带上脚镣!”他对这件事的负疚感,“对阿伽莎,我扮演了一个恶棍的色”,由於将阿伽莎的名字写进了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对布拉姆斯而言,它是某种意义上的解脱。而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出色的主题,支配着整部作品,并使其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